風病證候第一
《黃帝太素經》云: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至其變化為他病也,無常方。(楊上善云:百病因寓經,長養萬物。若風從南方來向中宮,為沖后來虛風,賊傷人者也。)
《素問經》:千病萬病,無病非風。
《醫門方》云:凡人性稟五行,因風氣而生長。風氣雖能長物,還能為害傷人。如水浮舟,亦能覆舟。
《病源論》云:中風者,風氣中于人也。風是四時之氣,分布八方,主長養萬物。從其鄉來不得心中風,但得偃臥,不得傾側,汗出。若膚赤汗流者可治,急灸心俞百壯。若唇或青或白,肝中風,但踞坐,不得低頭,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,唇色青,面黃可治,急灸肝俞百壯。若大青黑,面一黃一白者,是肝已傷,不可復治,數日而死。
脾中風,踞而腹滿,身通黃,吐咸汁出者可治,急灸脾俞百壯。若手足青者,不可復治也。
腎中風,踞而腰痛,視脅左右,未有黃色如麥餅粢大者可治,急灸腎俞百壯。若齒黃赤,鬢肺中風,偃臥而胸滿,短氣,冒悶汗出;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,色白可治,急灸肺俞此數日而死。
《短劇方》云:說曰:風者,四時五行之氣也,分布八方,順十二月,終三百六十日。
各以時從其鄉來為正風,在天地為五行,在人為五臟之氣也。萬物生成之所順,非毒厲之氣也。人當觸之過,不勝其氣乃病之耳。雖病,然有自瘥者也,加治則易愈。其風非時至者,則為毒風也。不治則不能自瘥焉。今則列其證如下:春甲乙木,東方清風。傷之者為肝風,入頭頸肝俞中。為病多汗,惡風,喜怒。兩脅痛惡血夏丙丁火,南方湯風。傷之者為心風,入胸脅腑臟心俞中。為病多汗惡風,憔悴喜悲,顏色仲夏戊己土,同南方陽風。傷之者為脾風,入背脊脾俞中。為病多汗惡風,肌肉痛,身體怠在秋庚辛金,西方涼風。傷之者為肺風,入肩背肺俞中。為病多汗惡風,寒熱咳動肩背,顏色冬壬癸水,北方寒風。傷之者為腎風,入腰股四肢腎俞中。為病多汗惡風,腰脊骨肩背頸項顏色上四時正氣之風,平人當觸之,過得病,證候如此。
又云:四時風物名:春,九十日,清風;夏,九十日,湯風;秋,九十日,涼風;冬,九十日,寒風。其氣分布八方,亦各異名也。太一之神隨節居其鄉各四十五日,風云皆應之。
今東北方:艮之氣,立春王,為條風,一名兇風,王四十五日;東方:震之氣,春分王,為明庶風,一名嬰兒風,王四十五日;東南方:巽之氣,立夏王,為清明風,一名弱風,王四十五日;南方:離之氣,夏至王,為景風,一名大弱風,王二十七日,合仲夏也;仲夏中央之氣,主立八方之氣,戊己王十八日,合夏至合四十五日,風名同;西南方:坤之氣,立秋王,為涼風,一名謀風,王四十五日;西方:兌之氣,秋分王,為閭闔風,一名剛風,王四十五日;西北方:干之氣,立冬王,為不周之風,一名折風,王四十五日;北方:坎之氣,冬至王,為廣莫風,一名大剛風,王四十五日。
上八方之風,各從其鄉來,主長養萬物,民眾少死病也。
又云:八方風不從其鄉來,而從沖后來者,為虛邪。賊害萬物,**眾多死病也。故圣人說兇風之氣,內舍大腸。外在脅肌骨下,四肢節解中。書本遺其病證,今無也。
嬰兒風為病,令人筋紐濕。其氣內舍肝中,外在筋中。
弱風為病,令人體重。其氣內舍胃中,外在肉中。
大弱風為病,令人發熱。其氣內舍心中,外在脈中。
謀風為病,令人弱,四肢緩弱也。其氣內舍脾中,外在肌中。
剛風為病,令人燥,燥者枯燥瘦瘠也。其氣內舍肺中,外在皮中。
折風為病,則因人脈絕時而泄利,脈閉時則結不通,喜暴死也。其氣內舍小腸中,外在右手大剛風為病,令人寒,寒者患冷不能自溫也。其氣內舍腎中,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。
上八風從其沖后來者,為病如此。
又云:新食竟取風,為冒風。其狀惡風,頸多汗,膈下塞不通;食飲不下,脹滿形瘦,腹大因醉取風,為漏風。其狀惡風多汗,少氣,口干渴,近衣則身熱如火燒,臨食則汗流如雨,新沐浴竟取風,為首風。其狀惡風,面多汗,頭痛。
新房室竟取風,為泄風。其狀惡風,汗流沾衣。
勞風之為病,喜在肺。使人強上惡風,寒戰,目脫涕唾出,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,不精明者《又云:風者,其氣喜行而數變。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,外不得散,因人動靜乃變其性,其證如下:有風遇寒,則食不下;遇熱,則肌肉消,寒熱。
有風遇陽盛,則不得汗;遇陰盛,則汗自出。
肥人有風,肌肉濃則難泄,喜為熱中,目黃。瘦人有風,肌肉薄則恒外行,身中寒,目淚出有風遇實,則腠理閉,則內伏,令人熱悶。若因熱食,汗欲通,腠理得開,其風自出。
則覺有風遇虛,腠理開則外出,凄然如寒狀,覺身中有如水淋時,如竹管吹處。
《錄驗方》云:風者,天地山川之氣也。所發近遠有二焉:其一是天地八方四時五行之氣,為遠風也。其風 KT KT 鼓振者,此則山川間氣為近風耳。譬由鼓肩動于手握之間便能致風又云:經言諸取風者,非是時行永節之風,亦非山川鼓振之風也。此人間庭巷門戶窗牖之逕人五亦古雒陽市有一上貼家,最要貨賣倍集,但貨主周年中必得病致死,遂成空廢,無復坐者。
有主兒復今有一人家作北向聽事, 在南架下。主人四月中溫病,逐涼開辟正首, 臥乃診脈,脈作住寸之后也永不肯還齋中避風,而脈冷。湯以除溫,遂喑絕而死矣。是以明知逕氣之風,不可久當也。
有一家作三間屋,開中央一間,南北對作都戶。安一床當中央,夫婦便坐其中監看事。
經一
治一切風病方第二
《耆婆方》治一切風病日月散方:秦膠(八分) 獨活(八分)
二味,切,搗篩為散,以酒服一方寸匕,日二。還遂四時之四季作服之,春散、夏湯、秋丸又云:治男女老小一切風病。病風之狀,頭重痛,眼暗,四肢沉重,不奉不隨,頭悶心悶煩色,房事轉弱,漸自瘦,不能勞動,勞動萬病即發,萬病并主之,方:人參 白蘚 防風 防己 芎 秦膠 獨活(老小各一兩,小壯二兩。)
上七味,切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二升,分六服。一方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半,分為三服,服之相去十里。分六服者,相去三十里。令了勘,無相惡,宜久服之,延年益智聰慧。
湯服訖,散服方寸匕,酒服。酒三斗,漬之一宿,少少飲之;煎服,少少服之;丸服,蜜和為丸,丸如大氣,晝瘥夜劇;八曰入肝,頭眩,目視不明;九曰入脾,令人腸鳴,舌上瘡,兩脅下芎 (四分) 蜀椒(三分,一方無) 貝母(三分) 防風(二分,一方九分) 當歸(二分,一一方三分)
凡八物,冶下篩,丸以蜜,如彈丸。頓服一丸。先食。禁食生魚、豬肉、生菜。
服藥十三日服三丸,《短劇方》小續命湯治卒中風欲死,身體絞急,口目不正,舌強不能語,奄奄惚惚,精神悶甘草(一兩) 麻黃(一兩) 防風(一兩半) 防己(一兩) 人參(一兩) 黃芩(一兩) 桂心(兩)
上十一物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甚良。不瘥,更合三四劑,必佳。取汗,隨人風(于《極要方》云:療風病多途,有失音不得語,精神如醉,人手足俱不得運用者。有能言語,不異常,醒后久方候,以勞役。既極于事,能不敗乎?常量己所歸,而舍割之,靜思息事,兼助以藥物,亦有可復之理湯服生葛根(一挺,長一尺,徑三寸) 生姜汁(二大合) 竹瀝(二大升,如不可得,宜筋竹根大葉細切一以水一上,先取生葛根,凈洗刷,便搗碎且空,迮取汁令盡,盡訖。又搗即竹瀝,酒KT 迮取汁,汁盡為度。用和生姜汁,綿濾之。細細暖服之,不限回數及食前食后,如覺腹內轉作聲又似痛。,即以食后溫服之,如經七日以后,服附子等湯之。
《雜酒方》治一切風病獨活酒方:獨活(五兩) 黑大豆(三升,熬令無音。)
凡二物,以酒一斗漬之,五日始服,日三,多少任意。但大豆者漬之二日出去。
《錄驗方》云帝釋六時服訶黎勒丸方:上訶黎勒者,具五種,味辛酸苦咸甘,服無忌。治一切病,大消食,益壽補益,令人有威德痔;痢不思食療聲破無涌;健忘訶黎勒皮(八分) 檳榔仁(八分) 人參(三分) 橘皮(六分) 茯苓(四分) 芒硝(四分) 狗牛子(十三兩) 桂心(凡十三味, 咀,下篩,以蜜丸如梧子,服二十丸,食前以溫酒若薄粥汁服,平旦得下利良。
治偏風方第三
《病源論》云:偏風者,風邪偏客于身一邊也。人體有偏虛者,風邪乘虛而傷之,故為偏風《千手經》曰:一邊偏風,耳鼻不通,手腳不隨者。取胡麻油,煎青木香,咒三七遍,摩拭《龍門方》治卒偏風方:以草火灸,令遍身汗流,立瘥。
又方:**子搗,以酒和,絞取汁,溫服。熬蒸亦佳。
又方:黑胡麻搗末,酒漬,服七日后瘥驗。
《極要方》療偏風服之三日內能起方:羌活(三兩) 桂心(二兩) 干姜(二兩) 附子(二顆,炮)
上,以水一升半,煮取半大升,分二服。
治半風方第四
《病源論》云:風半身不遂者,脾胃氣弱,血氣偏虛,為風邪所乘故也。
《千金方》治大風半身不遂方:蒸鼠壤土,袋盛,熨之瘥。
又方:蠶砂熟蒸,作練袋三枚,各受七升熱盛一袋,著患處。如冷,即取余袋,一依前法,又方:灸風池、肩 、曲池、陽陵泉、巨虛下廉等穴。
治風痙方第五
《病源論》云:風痙(充至反)者,口噤不開,背強而直,如發癇之狀。其重者耳中策策痛;《效驗方》治風痙身強方:蒸大豆,熨之。(《千金方》同之。)
又方:蒸鼠壤土,熨之取汗。
《新錄方》治風痙身強方:薄荷三枚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二服。
《葛氏方》苦身直不得屈伸反復者方:取槐皮黃白者,切,以酒若水六升,煮得二升,去滓,稍服。
《蘇敬本草注》治風痙方:銅屑熬令極熱,投酒中,服五合,日三。
又方:鐵屑炒使極熱,投酒中,飲酒,良。
《本草稽疑》治風痙方:蒸蠶砂,熨之。
治柔風方第六
《病源論》云:柔風者,血氣俱虛,風邪并入,在于陽,則皮膚緩。在于陰,則腹里急。
柔《短劇方》治中柔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欲作不遂方:羌活(三兩) 桂肉(三兩) 生姜(六兩) 干地黃(三兩) 葛根(三兩) 夕藥(三兩) 麻黃(凡八物,以清酒三升,水五升,煮取三升,溫服五合,日三。(今按:《千金方》云,酒二《葛氏方》治中緩風四肢不收者方:豉三升,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二作。亦可酒漬煮飲。
治頭風方第七
《病源論》云:風頭眩者,由血氣虛,風邪入于腦,而引目系(胡計反)故也。
《養生方》云:飽食仰臥,久成氣病,頭風。
又云:飽食沐浴,作頭風。
《耆婆方》治人一切風氣風眩病三光散方:秦膠(十二分) 茯神(十二分) 獨活(八分)
三味,切,搗篩為散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依日月法。
又云:治人風氣,風眩,頭面病四時散方: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四味,切,搗篩為散,以酒服一方寸匕,日二。依日月法。
春各四分,夏各二分,秋各八分,冬各十二分。
又云:治人風氣,風眩,頭面風病五臟散方: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(分兩,依四時散)
五味,切,搗篩為散,以酒服一方寸匕,日二。依日月散法。
又云:治人風氣,風眩,頭面風,頭中風病六時散方: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 本(依四時散分兩)
六味,切,搗篩以為散,以酒服一方寸匕,日二。依日月散法。
又云:治人風氣,風眩,頭中風病,中風腳弱,風濕痹病七星散方: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天雄 山茱萸 本七味,切,搗篩為散,以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依四時散法。
又云:治人風氣,風眩,頭面風,中風;濕痹腳弱,房少精八風散方: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 本 天雄 鐘乳(研七日)
八味,切,搗篩為散,以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依四時散分兩,依日月散法。
又云:治人風氣,風眩,頭面風,中風腳弱,風濕痹弱,房少精,傷寒心痛,中惡冷病十善秦膠 獨活 茯神 薯蕷 山茱萸 本 天雄 鐘乳(研七日) 夕藥 干姜十味,切,搗篩為散,以酒服一方寸匕,日二。依四時散分兩。
《千金方》治風頭眩,口 目痛,耳聾大三五七散方:天雄(三兩) 細辛(三兩) 山茱萸(五兩) 干姜(五兩) 薯蕷(七兩) 防風(七兩)六味,下篩,為散漬酒,服五分匕,日再,不知稍加。
又云:小三五七散主頭風目眩方:天雄(三兩) 山茱萸(五兩) 薯蕷(七兩)
三味,下篩,漬酒,服五分匕,日再,不知稍增,以知為度。
又云:治頭風方: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頭。
又方云:芥子末,酢和,敷頭一周時覆之。
又方:葶藶子煮,沐,不過三四度,愈。
又方:菊花,獨活, 草,防風,細辛,蜀椒,皂莢,桂心,杜蘅,可作湯沐及熨之。
(《《錄驗方》桃花散治風頭眩倒及身體風痹走在皮膚中方:石南(五兩) 薯蕷(四兩) 黃 (三兩) 山茱萸(三兩) 桃花(半升) 菊花(半升) 真朱(凡八物,合冶下篩,食竟,酒服半錢匕,日三,稍增之。
《集驗方》治風頭眩欲倒眼旋屋轉頭腦痛防風枳實湯方:防風(三兩) 枳實(三兩,炙) 茯神(四兩) 麻黃(四兩,去節) 細辛(二兩)
芎(三兩)
升)
十一物,切,以水六升合竹瀝,煮取二升七合,分三服,頻服兩三劑尤良。
《葛氏方》治患風頭每天陰輒發眩冒者方:取鹽一升,以水半升和,涂頭絮巾,裹一宿。當黃汁出,愈。附子屑一合,納鹽中尤良。
又方:以桂屑和苦酒,涂頂上。
《范汪方》治鼻孔偏塞,中有膿血。此乃是頭風所作,兼由肺疾。宜服此散方:天雄(八分,炮) 干姜(五分) 薯蕷(四分) 通草(六分) 山茱萸(六分) 天門冬(八分)
凡六物,冶下篩,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再,稍加至二匕。
《極要方》療風頭痛,眼眩心悶,陰雨彌甚方:防風(二兩) 當歸(一兩) 山茱萸(一兩) 柴胡(二兩) 薯蕷(二兩) 雞子(二兩,去白黃上,為散,用雞子黃和散令調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《僧深方》:治頭風方:吳茱萸三升。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以綿染汁,以拭發根,數用。
灸頭風方:《千金方》云:灸天窗穴,在上星后一寸。
灸后頂穴,在百會后一寸。
《百病針灸》云:灸百會穴,在頂上旋毛中。
又灸前頂穴,在亞會后一寸五分。
又灸五處穴,在當兩眼入發際一寸。
治中風口噤方第八
《病源論》云:諸陽經筋,皆在于頭。三陽之筋,并絡入于頷頰,夾于口,諸陽為風寒所客《葛氏方》治口噤不開者方:取大豆五升,熬令黃黑,以五升酒,漬取汁。奏強發口,以灌之。
又方:獨活四兩,桂二兩,以酒水各二升,合煮取一升半,分二服,溫臥。
《千金方》治中風口噤方:術(四兩) 酒(三升)
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又方:服淡竹瀝一升。
《極要方》療中風口噤不知人方:豉(五升) 茱萸(一升)
以水七升,煮三沸,飲之。(《千金方》同之。)
《廣利方》理中風口噤不開方:獨活一大兩。切,以清酒二大升,煮取一升半。即大豆五大合,熬取煎酒熱,投豆中,密蓋《效驗方》治人卒中風欲死口不開身不得著席大豆散方:大豆(二兩,熬令焦) 姜(二兩) 蜀椒(二兩,去目,汗。)
凡三物,搗下篩,酒服一錢匕,日一愈。
《新錄方》治口噤方:灸承漿穴,在頤前下,唇之下。
又方:灸頤尖七壯。
治中風口方第九
《病源論》云:風邪入于足陽明,手太陽之經,遇寒則筋急引頰,故使口 ,言語不正,《養生方》云:夜臥當耳,勿令有孔,風入耳口喜 。
《太素經》云:頰筋有寒,則急引頰移口;有熱,則筋弛縱緩不勝,故 。
治之以馬膏膏,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以涂;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,高拊《錄驗方》治口眼相引 僻者方:以生鱉血涂之,以桑鉤鉤吻邊,掛著耳也。血干復涂之,用白酒勝血。(《短劇方》同之。)
《極要方》療風口面 兼暴風半身不遂語不轉方:以酒煮桂心,取汁濕故布,拓病上則止。左 拓右,右 拓左。秘不傳,常用大效。
《僧深方》治風著人面引口偏著牙車急舌不得轉方:竹瀝(一升) 獨活(三兩) 生地黃汁(一升)
凡三物,合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又方:翳風穴灸三壯,主耳聾,口眼為 不正;牙車引口噤不開,喑不能言。甚神良。
穴在《短劇方》云:眼 動,口唇動,偏 ,皆風入脈故也。
急服小續命湯,摩神明眼膏。
又方:灸吻邊橫紋赤白際,逐左右風乘不收處,灸隨年壯。日日報之,三報且息,三日不效《千金方》治中風口 方:炒大豆三升令焦,以酒三升淋取汁,頓服之,日一。(《令李方》同之。)
又方:皂莢大者一枚,去皮、子,灸。一方一兩下篩,三年苦酒和涂之,左 涂右,右涂《集驗方》治中風口 不正方:取空青如桑者,著口中含咽之,即愈。(《千金方》云:如豆一枚,含之。)
《葛氏方》治口 者方:銜奏灸口吻中橫紋間,覺大熱便去艾,即愈。勿盡艾,盡艾則大過,左 灸右,右 灸左。
又方:鱉血和烏頭涂之,欲止即拭去。
《范汪方》治中風口 噤方:豉(五升) 茱萸(一升)
合煮三沸,去滓飲汁,神驗。
又方:兩手叉于頭上,隨 左右,灸肘頭三四壯。
《經心方》治口 方:青松葉一斤,搗令出汁。清酒一升,漬二宿,近火一宿。初服半升,漸至一升。頭面汗即止又方:取衣魚摩發邊,即正。
治中風舌強方第十
《病源論》云:脾脈絡胃,夾咽,連舌本,散舌下;心之別脈系舌本。今心脾二臟受風邪,《范汪方》治風舌強不語方:豉煮汁,漸服,一日可數十過,不頓多。
又方:新好桂,削去皮,搗下篩。以三指撮著舌下,咽之。
又方:灸廉泉穴,在頤下結喉上舌本。(今按:《華佗傳》云:中矩穴主中風舌強不語,在《集驗方》治卒不得語方:煮大豆取汁,稍含,咽之。
又方:取桂一尺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《葛氏方》治中風不語方:豉、茱萸各一升,水五升,煮取二升,稍服之。
又方:灸第二、第三椎上百五十壯。
《錄驗方》治舌強不能語言舌下藥礬石散方:礬石(二兩) 桂心(二兩)。
凡二物,下篩,置舌下,便能言。
治中風失音方第十一
《病源論》云:喉嚨(力公反,《爾雅》曰元鳥龍謂嚨)者,氣之所以上下也。喉厭者,聲之語。
《范汪方》治失音大豆紫湯方:大豆一升,熬令焦。好酒二升,合煮令沸。隨人多少服,取令醉。
《效驗方》治卒風失音大豆散方:大豆(熬令焦) 蜀椒(去目汗) 干姜(各三兩)
凡三物,合,下篩,酒服一錢匕,日一,汗出即愈。
《千金方》治卒失音方:濃煮桂汁,服一升,覆取汗。亦可末桂,著舌下,漸咽汁。
又方:濃煮大豆汁,含之。豉亦良。
又方:灸天窗,百會穴。(《新錄方》同之。)
《孟詵食經》治失音方:杏仁(三分,去皮,熬,搗作脂) 桂心末(一分)
和如泥,取李核七個許,綿裹,少咽之。日五夜一。
又方:搗梨汁一合,頓服之。
治中風聲嘶方第十二
《病源論》云:聲嘶者風冷傷于肺所為也。
《葛氏方》治卒中冷聲嘶啞方:甘草(一兩) 桂心(二兩) 五味(二兩) 杏仁(三十枚) 生姜(八兩)
切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三服。
《耆婆方》治人聲嘶喉中不利方:桂心 杏仁 干姜 芎 甘草(各一分)
上五味,搗篩,以蜜和,為丸如梧子,口中餐,咽汁。
治聲噎不出方第十三
《葛氏方》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方:橘皮五具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又方:針大椎旁一寸五分。
又方:濃煮苦竹葉,服之。
又方:搗 荷根,酒和,絞飲其汁。
礬石、桂末,綿裹如棗,納舌下,有唾吐出之。
《耆婆方》治人風噎方:羚羊角(五兩,炙) 通草(二兩半) 防風(二兩) 升麻(二兩) 甘草(四兩,炙)五味,搗篩為散,以白飲服一方寸匕,日二。
治中風驚悸方第十四
《病源論》云:風驚悸者,由體虛,心氣不足。心之經為風邪所乘也,或恐懼憂恚,迫令心而不《極要方》四神鎮心丸,療男子讀誦健忘,心神不定,心風虛弱,補骨髓方:茯神(十二分) 天門冬(十二分) 干地黃(十二分) 人參(八分) 遠志皮(八分)以上蜜丸,飲服十五丸,日再,加至三十丸。
《博濟安眾方》云:治因重病虛損后;或因憂慮失心,驚悸心忪;或夜間狂言,恒常憂怕。
虎睛(一雙,炙) 金薄(五十片) 銀薄(五十片) 光明珠(二分) 雄黃(二分)
牛黃(二分)
上,如法研如面,以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日空心以井花水下,三丸,或五丸,或七丸,《短劇方》遠志湯,治中風心氣不定,驚悸,言語謬誤,恍恍惚惚,心中煩悶,耳鳴方:遠志(三兩,去心) 茯苓(二兩) 獨活(四兩) 甘草(二兩) 夕藥(三兩) 當歸(二兩) 桂子(一兩,炮) 黃 (三凡十二物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四升,服八合。人羸可服五合。日三夜一。
《葛氏方》治人心下虛悸方:麻黃、半夏分等,搗蜜丸,服如大豆三丸,日三。
《千金方》云:補心湯主心氣不足,多汗心煩,喜獨語,多夢不自覺,喉咽痛,時吐血,舌本強,水漿不通方:紫石英(二兩) 麥門冬(三兩) 茯苓(二兩) 人參(二分) 紫菀(一兩) 桂心(二兩) 赤小九味, 咀,水八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,宜春夏服。
又云:定志湯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:遠志(四兩) 菖蒲(四兩) 人參(四兩) 茯苓(四兩)
四味, 咀,以,水一斗,煮取三升分三服。
《僧深方》云:定志丸治恍惚憶忘胸中恐悸,志不定,風氣干臟方:人參(二兩) 茯苓(二兩) 菖蒲(二兩) 遠志(二兩) 防風(二兩) 獨活(二兩)
凡六物,冶下篩,以蜜丸,丸如梧子,服五丸,日再。(今按《范汪方》加鐵精一合,細辛
治中風四肢不屈伸方第十五
《病源論》云:四肢拘攣,不得屈伸者,由體虛腠理開,風邪在于筋故也。
《短劇方》云:張仲景三黃湯。治中風手足拘攣,百節疼煩,發作心亂,惡寒引日,不欲飲麻黃(五分,去節) 獨活(五分) 細辛(一分) 黃 (二分) 黃芩(三分)
凡五物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一服即小汗出,兩服大汗出,即愈。
《葛氏方》云:若骨節疼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,短氣自汗出,或欲腫者方:附子(二兩) 桂(四兩) 術(三兩) 甘草(二兩)
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汗出愈。
又云:若手足不遂者方:取青布燒作煙,于小口器中,熏痛處佳。
又方:豉三升,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治中風身體不仁方第十六
《病源論》云:風不仁者,由營氣虛,衛氣實。風寒入于肌肉,使血氣行不宣流。其狀,搔《葛氏方》云:若身中有掣痛,不仁不隨處者方:取干艾葉一斛許,丸之。納瓦甑下,塞余目,唯一目。以痛處著甑目上,燒艾以熏之,一時又方:好術,削之,以水煮令濃熱的的爾,以漬痛處良。
治中風身體如蟲行方第十七
《病源論》云:風大,虛風邪中于營衛溢于皮膚之間,與虛熱并,故游弈遍體,狀若蟲行。
《千金方》治風身體如蟲行方:鹽一升,水一石,煎減半,澄清,溫洗三四遍,亦治一切風。
又方:以大豆漬飯漿中,旦旦溫洗面頭,發不凈加少面,勿以水濯之。
又方:成練雄黃,松脂分等,蜜和,飲服十丸如梧子,日三。慎酒、肉、鹽、豉。神秘不傳
治中風隱疹方第十八
《病源論》云:邪氣客于皮膚,復逢風寒相折,則起風瘙隱疹。
若赤疹者,由涼濕折于肌中之熱,熱結成赤疹也。得天熱則劇,取冷則減也。
白疹者,由風氣折于肌中熱,熱與風相搏為白疹也。得天陰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,得晴溫則《素問》云:赤疹忽起如蚊(亡云反,嚙人蟲也)蚋(竹合反,斑身小虻也),煩癢重沓壟起,《短劇方》白疹方:宜煮蒴 湯,與(羊洳反,參也)少酒,以浴佳。
又方:以酒煮石南草,拭之。
又方:水煮礬石汁,拭之。
又云:赤疹方:宜生蛇銜草涂之,最驗。**如治丹諸方。
《千金方》治隱疹百治不瘥方:景天一斤,一名慎火,搗絞取汁,涂上。熱灸手摸之,再三度即瘥。
又方:礬石二兩,末,酒三升漬令洋,拭上立瘥。
又方:白芷葉煮湯洗之。
又方:芒硝八兩,水一斗,煮取四升,濕綿拭。
又:淋鍛石汁洗。
又方:大豆三升,酒六升,煮四五沸,服一杯,日三。
《如意方》治隱疹術:漏蘆作湯,以洗浴。
《效驗方》治風搔茱萸湯方:茱萸(一升) 酒清(五升)
凡二物,合,煮得一升五合,絞去滓,適寒溫洗,日三。
《錄驗方》黃連湯治風搔隱疹方:芒硝(五兩) 黃連(五兩)
凡二物,以水八升,煮取四升,去滓,洗風癢處,日二。良。
《本草稽疑》風搔隱疹方:煮蠶砂汁,漬之。
又方:檸莖單煮洗之。
又方:茺蔚葉可作浴湯。
《孟詵食經》風搔隱疹方:煮赤小豆取汁,停冷洗之。
治中風隱疹瘡方第十九
《病源論》云:人皮膚虛,為風寒所折,則起隱疹。寒多則色赤,風多則色白,甚者癢痛,《葛氏方》卒得風搔隱疹,搔之生瘡汁出。初癢后痛,煩悶不可勘方:燒石令赤,以少水中,納鹽數合,及熱的以洗漬之。
又方:銼桑皮二斗許,煮令濃及熱,以自洗浴。
又方:以鹽湯洗之, (大廉反)菜涂之。
又方:以慎火合豉,搗以敷之。
《醫門方》云:煮蒴 湯和少酒以浴之,極佳。
《劉涓子》方治耳體隱疹發瘡方:地榆根(三兩) 黃連(二兩) 大黃(四兩) 黃芩(四兩) 苦參(八兩) 甘草(六兩) 芎 (上七物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半,浴洗。
《孟詵食經》云:擰莖單煮,洗浴之。
又方:茺蔚可作浴湯。
又方:煮赤小豆取汁,停冷洗,不過三四。
又方:搗蘩蔞,封上。
治中風癩病方第二十
《病源論》云:凡癩病,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得之。初覺皮膚不仁,或氵?氵?苦癢如蟲行;或最又有烏癩、白癩,論諸癩(諸癩,或本無此字)形狀在本書依繁不載。
又云:酒醉露臥,不幸生癩。
《錄驗方》云:有人五癩八風之法:一木癩、二石癩、三風癩、四水癩、五沸癩。
《葛氏方》云:癩病乃有八種云云。
治白癩烏癩方:苦參根皮干之粗搗,以好酒三斗,漬二十一日,去滓,服三合,日三。
又方:干艾葉隨多少,濃煮以漬面及飯釀如常法,酒熟隨意飲,恒使熏。
又方:取馬薪蒿,一名馬矢蒿,一名爛石草,搗末,末服方寸匕。日三,百日更赤起,一年又方:搗好雌黃末,苦酒和,雞羽染以涂瘡上,干復涂之。
《僧深方》治癩方:水中荷濃煮以自漬半日,用此方多愈。
又方:水中浮青萍濃煮,自漬之。
《范汪方》治大風癩瘡方:取 (音律)草一擔,二石水,煮取一石汁,以漬瘡,不過三漬愈。
《集要方》治癩方:留黃,苦酒和涂之。
治中風言語錯亂方第二十一
《病源論》云:風邪者,謂風氣傷于人也。人以身內血氣為正,外風氣為邪。若其居處失宜暑,悲《僧深方》五邪湯,治風邪入人體中,鬼語妄有所說,悶亂,恍惚不足,意志不定,發來往人參(三兩) 茯苓(三兩) 茯神(三兩) 白術(三兩) 菖蒲(三兩)
凡五物,水一斗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先食,服八合,日三。
《范汪方》茯神湯,五邪氣入體中,鬼語妄言,有所見聞說,心悸慟,恍惚不定,發作有時茯神(三兩) 菖蒲(三兩) 赤小豆(三十枚) 人參(三兩) 茯苓(三兩)
凡五物,水一斗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《經心方》蔥利湯,治邪發無常,罵詈與鬼語方:烏頭(一分,炮) 恒山(一分) 甘草(一分) 蔥利(一分) 桃花(一分)
五味,好酒四升,煎取一升,頓服,大吐。
治中風癲病方第二十二
《病源論》云:五癲者,一陽癲,二陰癲,三風癲,四濕癲,五馬癲也。人有血氣少則心虛氣并《千金方》云:治癲疾者,視之,有過者即瀉之,置其血于瓠壺之中,至其發時,血獨動矣《范汪方》治五癲方:鐵精(一合) 芎 (一兩) 蛇床子(五合) 防風(一兩)
凡四物,合和,搗下篩,日三服,日用一錢,有驗即愈。
又方:灸尺澤穴,在肘中動脈。
《效驗方》高風散治癲勞方:蜀天雄(一分,炮) 山茱萸(一分) 薯蕷(十四分) 獨活(八兩,一方八分) 石南草(二分(十二分) 干姜(八凡十二物,冶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不知稍增,以知為度。
《短劇方》治癲疾發作,僵仆不知人,言語妄見鬼方:野狼HT 子三升,清酒五升,漬出曝干。復納汁盡,曝干,搗冶末,空腹服四分匕,日三。
《葛氏方》云癲病方:灸陰jing上宛宛中三壯,得小便通便愈。
又方:灸足大指叢毛中七壯。
又斷雞冠血,瀝口中。
《千金方》云:風癲:灸天窗,百會各三百壯狂癲吐舌:灸胃脘百壯狂走癲疾:灸大幽百壯。
狂走癲癇:灸季肋三十壯。
狂言妄語:灸間使三十壯。
狂走喜怒悲泣:灸巨攬隨年壯。
治中風狂病方第二十三
《病源論》云:狂病者,由風邪入并于陽所為也,風邪入人血脈使人陰陽二氣虛實不調,若一實一虛,則令血氣相并。并于陽則為狂發,則欲走。或自高賢,稱神圣是也。
《千金方》云:狂發少臥,不饑,自高賢,自辨知,自貴,大善罵詈,目夜不休。
《短劇方》治卒發狂方:用其人著地,以冷水淋其面,終日淋之。
又云:卒狂言鬼語方:以甑帶急合縛兩手父指,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肘頭,兩火俱起,灸七壯。須臾鬼語,自云姓名又云:狂罵詈擲**方:灸口兩吻邊燕丸處赤白際各一壯,并灸。
背胛間名臣攬三壯,三日一報之。
又方:灸陰囊下縫三十壯,女人者灸陰會也。
《葛氏方》治卒發狂方:燒蝦蟆搗末,服方寸匕,日三。
又方:煮三年陳蒲,去滓,服之。
又云:狂言鬼語方:針其足大拇指爪甲下,入小許即止。
治虛熱方第二十四
《病源論》云:虛勞而生熱者,是陰氣不足,陽氣有余,故內外生于熱,非邪氣從外來乘之《極要方》療一切虛熱氣壅滯結不通三黃丸方:黃連(二兩) 大黃(二兩) 黃芩(三兩)
上件三物,搗蜜,和丸如梧子,食后服三丸,日三。
又云:療心膈間虛熱氣上迫咽喉口干方:茯苓(五兩) 麥門冬(三升二合,去心) 烏梅肉(二兩)。
上,蜜丸如酸棗大,含消咽之。日夜含六七枚。若因食即口若者,加升麻三兩。
《廣濟方》療虛熱嘔逆不下食即煩悶地黃飲方:生地黃汁(六合) 蘆根(一掘) 生麥門冬(一升) 人參(八分) 橘皮(六分) 生姜(八分) 白蜜(三合)
切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下地黃汁,蜜,分溫三服,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。不痢。
《經心方》大黃丸,治虛熱食飲不消化,頭眩引胸脅,喉仲介介口中爛傷,不嗜食方:大黃(一兩) 黃芩(一兩) 黃連(三兩) 苦參(二兩) 龍膽(二兩)
五味,蜜丸如梧子,服五丸,日三。
又云:生地黃煎治虛熱及血利方:生地黃汁三升。上,納汁銅器中,于微火上煎令如飴服二合。
《效驗方》龍膽丸,治朝寒暮熱,手足煩,鼻張血青,不能飲食方:龍膽(二分) 黃連(二分) 黃芩(二分) 人參(二分) 芒硝(二兩) 大黃(二分)
凡六物,冶下篩,蜜丸如梧子,服五丸,日三。不知可至七丸。
《葛氏方》云:若胸中熱結,煩滿悶亂,狂言起走者方:以芫(音元)花一升,水三升,煮取升半,以布漬湯中,拓胸中上,燥復易。
治客熱方第二十五
《病源論》云:客熱者由人腑臟不調,生于虛熱。熱客于上焦,則胸膈生痰實,口苦舌干;《耆婆方》治人客熱方:生地黃根一握,凈洗,搗絞取汁,納少許蜜,少少服之。
又方:以竹瀝待冷,少少飲之。
又云:治季夏月客熱方:升麻(一兩) 甘草(一分,灸) 藍(二分) 人參(一分) 粟米(一升,一方一合)
以水五升,煮取半升,去滓,夜露之,平旦一服之。
又云,治人舌澀不能食方:薺 (十二分) 人參(二分) 防己(二分)
切,搗篩為散,以飲服一方寸匕,日二。服此方至夏月。恒須早服之,無此病之。
《錄驗方》竹茹湯,治胸中客熱,口生瘡爛,不得食方:生竹茹(四兩,去上青) 生姜(四兩) 甘草(二兩) 前胡(二兩) 茯苓(二兩)
橘皮(一兩)
凡六物,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服,半日盡。
《范汪方》陽逆湯,治胸中有熱,喘逆肩息方:半夏(半升) 人參(一兩) 石膏(如雞子者一枚) 生姜(四兩) 飴(四兩)
凡五物,以水一斗五升,煮得七升,服一升,日三夜二。
醫心方背記忘多:(《病源論》曰:多忘者,心虛也。心神虛損而多忘。《養生方》云:丈夫頭勿北首:(《病源論》云:風 喉者,風邪之氣先中于陰。病發于五臟者,其狀奄忽不知人,喉(《病源論》曰: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,血氣與脈并上,系上屬于腦后,出于項中。)
卷第四
治發令生長方第一
《病源論》云:發是足少陰之經血所榮也,血氣盛,則發長美;若血虛少,則發不長,故須《僧深方》生發澤蘭膏方:細辛(二兩) 蜀椒(三升) 續斷(二兩) 杏仁(三升) 烏頭(二兩) 皂莢(二兩) 澤蘭(二凡十一物, 咀,以淳苦酒三升漬銅器中一宿,以不中水豬肪成煎四斤,銅器中東向灶炊以生發膏生長發,白黃者令黑,魏文帝秘方:黃 (二兩) 當歸(二兩) 獨活 芎 白芷 夕藥 草 辛夷 防風 生地黃 大黃凡十六物,切,微火煎三上三下,白芷黃,膏成,去滓,敷頭。(一方加麝香二分。)
《千金方》治發令生長方:麻子一升,熬令黑,壓。取脂,敷頭。
又方:麻葉、桑葉。泔煮去滓,沐發七遍,長六尺。
又方:多取烏麻花,瓷甕盛,密蓋,埋之,百八十日出,用涂發,長而黑。
《葛氏方》治發令長方:術一升,銼之,水五升,煮以沐,不過三即長。
《新錄方》治發令長方:烏麻花末之,以生油和泥,涂之。
又方:每暮好蜜涂如上,七日亦生。
《本草經》云:鱧腸汁涂發眉,生速而繁。(注云:一名蓮子草。)
《如意方》云:長發術:東行棗根直者,長三尺,以中央當甑飯蒸之。承兩頭汁以涂頭,發長七尺。
又方:白芷四兩,煮沐頭,長發。
又方:麻子仁(三升) 白桐葉(一把) 米汁煮,去滓,適寒溫以沐,二十日發長。
又方:麻子仁(三升) 秦椒(二升) 合研,漬之一宿以沐頭,日一,長發二尺。
又方:乙卯丙辰日沐浴,令人發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