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林院、國史修撰上谷孫世芳修
巡按直隸監察御史膠東欒尚約輯
巡按直隸監察御史薊門王汝正校
制置考
夫畫野建邦,設官蒞政,隆古然矣。然制以時便,法以辨宜,圣人不能強也。宣為中國北陔代勤經理,其郡邑軍州以及職守,建立因革,奚啻數十易哉。要之煩簡趨時,疏多乘勢,其揆一爾。今特詳之,以著變通大義。而王化污隆,國統離合,哭二弱強,亦可觀其故矣。作制置考。
唐帝
遭洪水,天下分絕,使禹平水土,還為九州,時地屬冀。
虞帝
肇十有二州,三曰幽州,置牧時,地屬幽。
夏
禹王受禪,執玉帛者萬國,乃復為九州,地歸冀。
商
湯王當夏之哀,諸侯無并,既受命,亦為九州,分統天下,地仍屬冀。周武王分天下為九畿,成王復曰九州,掌以職方氏。時屬幽。境介北臨。赧王時,燕置上谷郡,筑長城制之。至燕王喜八年,割山后地與趙相易。二十三年,趙又攻拔三十城,自廣。
秦
始皇帝二十六年,既并天下,分為三十六郡,其一上谷,置守尉監。在谷上故。
漢
高帝五年,分上谷郡地為逐郡,各置郡守。關南曰涿,北曰上谷。
武帝元封元年,分天下為十三部郡,屬幽州部,更郡守為太守,其屬縣治以令縣曰沮、陽今保安衛。泉、上今懷來阪泉。北潘,今懷來衛。軍都、保安東南,后移昌平。居庸、今為關。雖瞀、今鎮城北。夷輿、今懷安衛,寧,今永寧北,云州東。昌平、今隸順天。廣寧、今隆慶州。逐鹿、今保安州且居元開平地,今棄境外,茹棄興和地。女祁、今云州北。下落。今鎮城。又置陽今順圣西。禎、陵、今萬得什、今罻左右衛。州衛廣昌,文置干戶所。別屬代郡云。
孺子嬰居攝三年,王恭篡漢,改上谷郡曰朔調,改太守曰大尹。及改上谷諸縣名。夷輿曰朔調亭。沮陽曰沮陰,泉上曰塞泉,潘曰樹寧曰慱康,廣寧曰廣康,深鹿曰抪睦,且居曰久居,茹曰榖武女祁曰祁下,落曰下忠。
光武建武十五年,復為上火郡,置守。尋徙吏民居庸東,避王公,增調屯兵備之。二十六年,歸所徙吏民,以昌平、居庸南屬廣陽今月。順天府。其泉、上、夷、輿、且居、茹、女、祁并省,余八縣,存治以令。時以天下損耗官多,適為祈擾,汝省并郡縣。
獻帝建安十八年,以羌大擾,吏民流散,省幽、并為一,復屬冀。二十五年,魏曹不初篡,經略邊土,更分幽、并屬幽。
晉
武帝太康元年,分郡地置廣寧郡,以沮陽、居庸縣屬上谷,下落、深鹿縣屬廣寧,余為鎮,分屬其郡守,皆加將軍。
懷帝永嘉五年,上谷、廣寧民以幽州刺史王浚謀逆,歸并州刺史劉琨干中山,于是浚伐琨,歸其民。
愍帝建興二年,石勤也,浚殺之,以尚書劉朝行幽州刺史事,置諸守令還。翰,乃以二郡歸段匹禪。鮮,晉封西公。
成帝咸和四年,后趙泰利三年。后趙石勒破匹碑,郡降。趙。
穆帝永和六年,趙永寧元年。燕慕容俊破趙幽州,遂遷郡人于徐無。北平,縣名。
帝奕太和五年,秦建元六年。秦符堅伐燕,滅之,郡降秦。孝武帝太元元年,秦建元十二年。秦慕容垂叛,自號后燕,郡降燕。二十一年,后招跋魏皇始元年。魏王圭攻燕,上谷、廣寧二郡降魏。魏置大都督府,領軍戎。
宋
順帝升明三年,魏太和元年。魏合上谷、廣寧為東燕州,置三剌史,三室一人,異姓二人,比古上、中、下士,攺其縣下落曰文德,陽原曰長寧,余仍舊,各治以三令如州。后又于長寧東置安塞軍。今順圣東城,劉守光破晉王軍于此。
陳
武帝永定二年,北齊天保九年。齊改東燕州為北燕州,置長寧、永豐二郡。涿鹿,西屬長寧,東屬永豐。
文帝開皇七年,名易州為上谷郡,省北燕州,以諸屬深郡。尋增置油云、陽壽、開陽三縣附焉。三縣,今北路地。
唐
高祖武德元年,改郡稱州,太守稱刺史。至七年,高開道誅,遂改懷戎懷來。復為北燕州,加號剌史、持節。開道據懷戎,以突厥入寇,劉世讓御之,因其盛,進保武州,劉壞城,世讓柵拒免。至是,開道將張金樹誅,開道歸正云日:武州,唐置,漢下落今鎮城。正統間,葛峪人穴地得遺碣,謂為武川,是也。若偏關漢武州縣,則去此遠矣。
太宗貞觀八年,復改北燕為嬌州,其武州西沒于突厥者,咸取之,屬河北道,置節度經略使。
高宗永徽元年,置狼山都督府。今懷來西。永樂間,王師駐此,改良山。
玄宗天寶二載,改媯州為嬌川郡,以山后諸縣屬,罷剌史置守。其武州仍領縣文德。倚郭。
穆宗長慶二年,改媯川郡,復為媯,五,領縣三:懷戎。鎮曰堆北,曰白陽,度曰云治,曰廣邊,俱今東北路。改逐鹿、為新州,領縣四:永興,倚郭。礬石、軍都。龍門、今衛。懷安,今衛。改廣寧為儒,州領縣一縉。今永寧衛古山縉云氏所都。俱置刺史,屬盧龍。道,尋改屬河東。
武宗會昌年,置山北八軍,武州曰雄武、新州、曰武定。后唐同光年,改威塞軍。媯州曰清平,儒州、曰縉陽,長寧,曰橫野。罻州曰忠順。其彰國、順義三軍,西屬應朔,統置團練使。
昭宗乾寧元年,李光籌篡燕,李克用破之,取武、新、嬌、儒州,表劉仁恭為節度使。后仁恭叛,克用附梁,其子守光復叛,其父自帝克。用子存勖討平。復取四州八軍。
昭宣帝天祐十一年,四年,梁巳篡,攺元乾化,晉仍稱天祐。契丹入寇,武、新、媯、儒州以次陷,遂改武為歸化州,媯為可汗州,新為奉圣州,余仍舊。次年,晉王存勖命李嗣源復取之。
后唐
潞王清泰三年,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割山后諸州賂契丹。
宋
太祖開寶三年,契丹保寧二年。命防御使馬仁瑀略山后地。未獲地,僅取生口還。
真宗祥符七年,契丹開泰三年。契丹置奉圣、蔚轉運使。天禧三年,契丹開泰八年。契丹分歸化地置德州,下刺史,德州,今萬全左衛地。領縣宣平、今張家口堡。懷安、天成、成,今作城,在懷安,四改屬大同。威寧。今左衛西北。置北安州、興化軍,漢女祁縣地,今上云州東二百里。刺史領。縣利民。漢且居。置弘州慱寧軍,下剌史。領縣永寧。縣,倚。即順圣州,西川郭,非今永寧也。順圣以安塞軍置,今順圣東川。
仁宗景祐三年,契川重熙五年。契丹置興州中興軍,領縣宜興、興安,俱漢女祁也。元屬興利路。治以節度使。又升武定、忠順二軍俱為節鎮。徽宗宣和四年,契丹保大二年。金陷契丹,舊武、新、媯、儒罻州,因尋盟,以其地歸宋。宋筑固疆堡守之。六年,復陷于金。
高宗建炎二年,金天會六年。金攺弘州、博寧軍為保寧,尋廢軍存州,領縣仍二。其永寧改曰襄陰,順圣如故,其鎮曰陽門、貞祐二年,攺縣,今懷安地。大羅。
孝宗乾道三年,金大定七年。金改歸化州為宣化州,領縣宜德、倚郭今鎮城。柔遠。在德勝口,即今萬全右衛。尋省德州,以所屬縣來屬。
光宗紹熙三年,金明昌三年。金升柔遠縣為撫州,置上剌史。至承安二年,升節鎮名鎮寧軍,領縣柔遠、集寧。今懷安西北。豐利、今興和棄地。威寧,懷安東北。仍置昌州即尊麻林,今訛為洗馬云。山系今八果寶。山來屬。
仁宗文祝三年,升續山縣為龍巡,生于州之三國橫名示。割上都之宣德府及所屬州縣隸大都路。
泰定帝泰定二年,以宣德府復隸上都作守司。
順帝至元四年,以地震,改宣德府為順寧府,奉圣州為保安州云。
明
高帝洪武元年,命大將軍徐達取大都,元主如開平。二年,征二將軍常遇春兵至開平,都督汪興祖兵至興和,元主乃奔應昌,遂取之,因置開平衛指揮使司,興和、懷來俱守御千戶所。三年,命平竟湯和取宣德,參政華云龍取云州,左副將軍李摯忠取應昌,今棄境外。諸郡縣皆附,因徙其民如居庸關。諸郡縣廢,特遣將卒番守之,名宣德曰宣府。因宣德府舊名稱之,實非府也。二十六年,置宣府前左、右三衛于宣德,祈擬置五衛,后以重遷罷。置萬全左右二衛于宣平,后城德勝口,移右衛治。置懷安衛于懷安廢縣,俱領以指揮使,并開平、興和、懷來衛所,隸北平都指揮使司。衛置使、同僉、經歷、鎮撫五千戶所,所置正副千戶、鎮撫、吏目十百戶所,皆相內地余丁實之。其宣府左衛,以晉府左能衛調充;宣府右衛以定阱、石徼調充;興和所以大興衛左所調充。
文帝永樂七年置鎮守總兵官偏鎮朔將軍印駐鎮城。自是始稱宣府鎮總兵,用公、侯、伯、都督等官。十一年,置隆慶州即元龍慶。及永寧縣。即縉山,元又名神峰鄉,今置縣隸州,取尚書其寧惟永之義以名。十二年,置保安衛千廢州,置美峪守御所于美。同立,在保安南。十三年,復置保安州,后于州北二十里城澡家站,移衛,并美峪所治焉。置永寧衛,附縣郭,置保安右衛,治順圣東城。保安右衛,調天策右衛充,后徙懷安城內。十六年,改懷來所為衛,革北平都指揮使司,諸衛所,直隸京師。二十年,棄興和,徙其守御所附宣府。時興和鎮守新寧伯譚忠出獵,守備都指揮王煥郊迎,中酒加酋阿魯臺率眾掩至,?煥,脅煥從卒,乘昏呼門。門者以為煥也,納之,城遂陷,煥亦被殺,棄地蓋二百里。是歲,御駕親征阿魯臺日。舊志以此為元年事,考之通紀,在是年三月。先是,成祖北伐還,曰:滅此,惟守開平、興和、大寧、遼東、甘肅、寧夏,則邊境無虞。時蓋重興和,而宣府特為內防耳。如以為元年棄,何圣訓又及此也。
章帝宣德元年,命監察御史巡按。時畿省各一員,以宣、大重鎮,特遣稱巡按直隸者,因宣鎮屬畿內也。五年,置萬全都指揮使,司以都指。揮使掌司事,都指揮同僉貳司事。廣總兵永寧伯譚以諸衛所徑屬后軍都督府,限隔關外,不便承行,疏請置。徙居庸關隆慶右衛,附懷來隆慶左衛附永寧,割大同之罻州衛及廣昌所來屬。蔚廣在金、元俱屬宣德,國初攺屬大同。至是,割衛所來屬,其州縣仍屬大同。棄開平,徙其衛治獨石。國初,取開平,既設衛,又東置凍亭、沈河、賽、黃厓四馬,接大寧;西置桓州、威二明、安隰四驛,接獨石。眾樂初,大寧既棄,開平失援難守。王總兵薛祿極陳其狀,遂移衛獨石,棄地蓋三百里。大寧在今古北口外。洪武間,封寧王,置北平行都于此。革除年,既借鎮兵靖難,因徙寧府南昌,改都名大寧,徙保定,遂使遼無右臂,宣失左肩,而聲援隔絕云。六年,置龍門衛于廢龍門縣,置龍門守御所于廢縣之東莊。從總兵譚廣請。
睿帝正統三年,置巡撫都御史。
景帝景泰四年,置云州守御所于廢州。五年,置恊守副總兵官初以用侯伯、都督、參將亦乃然,近惟用都指、平。及分守北路參將。
睿帝天順元年,罷巡撫都御史、武清侯石亨,都張??私囑各邊。巡撫不遂,固請罷去,遂從之。罟戶部督餉郎中。二年,復置巡撫、先是,革去巡撫。武官縱諸貪暴,士卒疲弊。邊徼騷然。上悔之,乃議復置。純帝成化三年,置游擊將軍。前此,游擊領京營兵截戰,至是選精銳土兵,統以游擎,號稱前鋒云。五年,置分守東路參將。八年,設兵戍守葛峪、大小白陽、常峪、青邊、趙川六堡,置恊同參將統之,尋革去。十年,置分守西路參將。二十年,置分守南路參將。敬帝弘治三年,置長安守御千二所,治檜竿嶺。五年,置分巡按蜜僉事,顓除給??,列銜山西。七年,徙永寧衛中左千戶所,治四海冶,木四合,治以四水合流鑄。故名謂之冶者,古其蓋地冶也,俗訛。為四海冶云毅以帝正德四年增置游擊將軍,選銳卒三千領之,示名舊為游兵營,新例今游兵云。
今上帝嘉靖元年,置分守中路參將。十八年,置分守布政司。參議,示分巡。三十六年,置按察副使,兵備懷隆。三十八年,置按察僉事,兵備赤城。二司俱顓除給??,列銜山西。兵將未增,而設官益眾,君子不無擾民之慮云。右自國初至此,凡置衛所二十有一,屯三兵,城十,堡有三,俱隸萬全都司。其隆慶、保安二州、永寧一縣司不得治。然兵賦相攝,軍民錯處,撫、藩、臬、鎮寔統之,蓋總稱宣、鎮為畿內重地云。
論曰:幽陵在上世巳入幅隕,然界于北,固征討所不廢也。黃帝逐葷粥而來,唐、虞、夏、殷盛矣。周、漢日兢兢,所謀議將不是在乎?而卒未能腥膻我境宇者,蓋不獨天數之定耳。晉之弱也,索頭燎芒而熾其熖于拓跋魏;唐之削也,耶律導濁而潰其流于奇渥溫。元氣弗固,外邪乘之,理固宜然矣。祖宗廓掃氛祲,垂三百祀,輿圖我上,冠裳我氓,乾坤再造也。乃今日所以固元氣者,示昔則如何?于戲,儆戒哉!我不可不鑒于有晉,亦不可不鑒于有唐。
宣府鎮志卷一